环球直播网
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3668832366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指导

技术指导

专访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 加快推进制造业攀“高”向“新”

发布时间:2025-04-08 03:27:09 新闻来源:环球直播网


  ■建议加大对港科大(广州)的资源投入,将其打造为广州高教的一张名片,同时,研究统筹驻穗中国科学院院所等资源力量,新设1—2所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可以瞄准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低空经济等有底子、有市场、有潜力的几个领域,带领企业下更多功夫。

  ■需求端与人的基本需求更为相关,表现也更为平缓。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产业体系调整的背景下应着力进行需求侧管理,优化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建立完善拟上市后备企业库,根据拟上市企业特点做好梯度发展、分层培育工作,引导重点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城市,作为经济稳步的增长、创新与文化交流的核心,正展开全球性的激烈竞争。面对这一课题,广东省、广州市相继召开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均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词。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他认为,广州是华南地区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历来是全球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广州第二产业产值已突破3.5万亿,工业投资三连增并创下1700亿元新高,生产性服务业占三产比重达58%。他建议,未来广州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落地。在新的政策机遇期,储备优质项目,争取增量资金支持,为经济提供更强劲动能。

  广州日报:近期,DeepSeek横空出世,全球贸易摩擦有所升级。面对经济竞争加剧、科技革命加速,这对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广州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罗志恒:这两个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全球进入新的变革期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重塑全球产业版图。2025年,广州的外贸发展可以着重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使外贸市场多元化,用好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全力发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扩大外贸“朋友圈”;二是推动外贸方式多元化,通过优化贸易服务、金融政策,为出口、出海企业做好服务保障。

  广州在科学技术创新上有良好的底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广州市24家企业上榜,总量位居全球第9、全国第4,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优先方向应该向教育和基础研究倾斜。建议加大对港科大(广州)的资源投入,将其打造为广州高教的一张名片,同时,研究统筹驻穗中国科学院院所等资源力量,新设1—2所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广州日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广东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您认为广州应如何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在全世界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罗志恒:广州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底子好、新兴起的产业布局早、产业呈集群发展,因此能瞄准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有底子、有市场、有潜力的几个领域,带领企业下更多功夫。可利用好有关政策,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并注重好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强化企业预期。

  广州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在国内和跨境贸易、招商引资上具备传统优势,未来应考虑逐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制度型开放”谋划发展空间。举例来说,广州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南沙更是大湾区的重大合作平台,未来需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此外,还能加强南沙自贸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功能,积极争取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他建议广州更好地在省内产业布局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在做好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工作,减轻产业外迁冲击的同时,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引导核心环节和高的附加价值环节留在本土。

  广州日报:在新的产业“蓝图”下,各类资源向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投入,从而形成新的增长引擎。但客观上,经济发展是“螺旋式的”,其中更不乏“爬坡过坎”的挑战。在广州新动能加速蓄势聚力过程中,应如何协同发力保持经济大盘平稳运行?

  罗志恒: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两面。供给端存在着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产能和投资周期等因素,出现波动和螺旋在所难免。相比之下,需求端与人的基本需求更为相关,表现也更为平缓。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产业体系调整的背景下可着力进行需求侧管理,优化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例如当前广州以消费补贴驱动的“以旧换新”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适度加大消费券等政策力度,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投资方面也可以同步发力。用好国债和专项债等增量资金,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筹划2025年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储备,争取在超长期国债和专项债中获得更大额度,推动资金尽早落实到位、形成实物工作量。支出结构也可逐步优化,将财政支出向农村人口市民化、城市更新等公共领域倾斜,加大困难群体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广州日报: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当前,广州不断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以创新的金融服务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在这一方面,广州金融业如何更有作为?

  罗志恒:建议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鼓励企业直接参与期货交易、交割,通过套期保值锁定生产利润,并加快上市铂、钯、氢氧化锂等金属期货品种,积极地推进碳排放权、电力等重大战略品种的研究。同时可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一方面提高私募退出便利性、完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等退出机制安排,另一方面推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的“专精特新专板”高效运作,鼓励相关企业利用新三板“绿色通道”“公示审核”的便利机制进行转板挂牌。

  为了更好推进广州企业上市培育,建议提升公司和长期资金市场对接的精准度,弱化数量考核,加强质量把关。建立完善拟上市后备企业库,根据拟上市企业特点做好梯次发展、分层培育工作,引导重点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对于已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要给予关注,支持它们开展投资并购和产业整合等。

  针对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广州金融业可进一步丰富金融理财产品供给,例如银行机构可建立并推广应用以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专属评价体系,支持科创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科学技术创新公司债券等。此外,还可以加强数据要素的整合和创新发展、加强数字金融企业协同。

  广州日报:当前,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增量政策和资金是地方财政关注的重点。广州在这一个方面应如何作为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同时,资金流向应如何把握方能更好地发挥其效应?

  罗志恒:广州市财政经济实力丰沛雄厚、债务风险低、产业基础好、管理上的水准高,完全有可能是在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中获得更大的财政支持。目前,专项债管理制度逐步优化,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审核程序对广东等部分省份实行“自审自发”试点,建议广州市抓住这些新的政策机遇,储备尽量多的短期有利于稳增长、中长期优化供给结构的项目。项目储备的方向上,建议侧重新基建、惠民生,以及与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起来。针对广州的情况,首先可以抓好人口流入区域与人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南沙新区、知识城、增城、白云等重点发展区域,为“新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其次着重关注“一老一小”等重点领域的项目,比如适老化改造项目、生育友好型项目;此外则是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

  广州日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您认为未来在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方面有哪些方向需要我们来关注?对于广州来说,应如何立足城市特点,把握本轮的财税制度的“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再添动力?

  罗志恒:当前,中央正在部署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和收入下放、增值税留抵退税改革等举措,广州可做好实施改革的准备。

  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发力:积极鼓励汽车等优势产业消费的同时,积极向省争取分享更多的消费税收入;结合本市留抵退税负担情况,积极推动留抵退税负担机制的合理调整,减轻退税负担;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突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等;积极争取调整省市财政收入分享比例,争取优惠关税、转移支付等政策优惠;深化市以下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市与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分享方案。

  同时,面对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这一趋势,可以积极发挥出广州市较多的优势,研究将数据资源转化为财政经济资源。

  在广州推进市以下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议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匹配考核机制的完善,分清轻重缓急;二是要匹配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推动部门实体化,避免“上级点菜、下级买单”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三是市对区转移支付制度要协同推进改革。

上一篇: 螺旋板换热器的基本信息参数和特点
下一篇: A股市场或将迎来螺旋式反弹科技成长股将受政策利好加持

相关文章